我读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2013-5-29 20:30 转载 · 图片2

我读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海岚 
  
由于书名很长,为了下面叙述方便,我在此文中就把安妮鲜花的这本《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简称为《路线图》。 
  
我不只一次地听博友给我反馈,说安妮鲜花的主张和我的一样,人对和自己一样或者相似的东西就会好奇或者格外关注。于是在去年暑假回国的时候我网购了这本书并给背回了美国,但一直没时间拜读。前些天有点儿时间,我从头至尾拜读了这本书,犹豫再三,还是写下这个书评。我希望通过这个书评来抛砖引玉,开创一个公开理性科学讨论问题的先河。这种讨论,是以有理有据为基础,以对事不对人为基本态度,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和大家一起探寻科学的答案。引用一句以前在国内上大学上经常看到的一句话: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线路图》这本书,如果是给各位家长进行儿童英语启蒙的时候提供参考,借鉴,的确有非常多的内容值得各位家长学习。但如果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或者理念拿出来,有些观点和内容还是非常需要考证和推敲的。 
根据这本书内容简介的概括,这本书是讲北美英语启蒙的方式和中文学习方式相结合而提供的最佳英语启蒙方法,和中文结合部分我就不评述了,我只评述北美儿童英语启蒙的这一部分。 
  
这本书颠覆了传统的儿童英语学习理念,这是非常非常宝贵和了不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后英语教育进入公立教育体系几十年都做了什么,这些年轻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是这样学大的,这里面的问题他们是最有体会的。他们从内心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痛苦无效的学习英语的老路,大家都在寻求改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安妮鲜花把自己孩子在加拿大几年的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夫妇俩在这方面钻研的成果带给大家,大家真的是有找到指路明灯的感觉。如果说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划破了国内儿童英语启蒙的夜空,带给我们儿童英语启蒙家长要发挥主动性,要重视亲子阅读,要重视孩子英文听力培养来磨耳朵这样的理念,那么安妮鲜花在她的这本《线路图》里引入了英语国家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轮廓(p.41,42),而且就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然拼读(phonics)结合了自家孩子在加拿大的学习体会,展示了非常丰富的具体内容。还有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中国人的单词量的问题等等,都是他们对加拿大真实的英语世界的亲身体会结合自己对中式英语的体会后得到的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感悟。还有一个出发点我非常欣赏就是该书在试图借鉴北美儿童阅读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同时也努力结合中国孩子的实际,正向该书的副标题所说的:“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在这样一个共识的基础上,我要就其中几点分析一下,我就不分赞同和不赞同这样的两部分了,而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有认同的有不认同的,流水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的问题 
  
该书的正题《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我非常赞同,因为我是二语习得理论中儿童二语习得关键期原理的信奉者和执行者,我在加拿大的幼儿园工作中亲历了儿童二语习得的精彩。而对于该书的副题,《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就我目前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根据我对该书的理解概括一下,这个线路图就是早期的听力积累,大量的积累,包括原版儿歌,动画片,音频,原版阅读等,加上自然拼读练阅读来让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让孩子走上自主阅读的道路。那么如果按照这样的线路走,中国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如何?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就国内现在开始的儿童英语启蒙,还没有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来进行追踪调查研究。不过,对于这种大量听力输入加上原版阅读的方法,在二语教育的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而且也有教育家对这种二语习得方法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不妨从这样的调查结果中来思考一下对中国儿童的这个线路的设计。 
  
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讲法语的社区的学生英语课堂,曾经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大量的听各种英文原版的磁带,与之相配套的书虽然不是严格地按照阅读级别划分,但也由易渐难,从学前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到图解字典,儿童esl课本等等,范围非常广,8-10岁的孩子进入教室后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素材,然后自己听,老师只是在教室里看看机器是否运转正确,却并不和学生互动。这种“听,大量的听,阅读”的二语学习方法的出发点是认为这样足够能够有好的听力和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力了,学生不需要进行实践目标语言的练习和活动,也不需要说,除非是在其他人给孩子进行输入的时候才要说。这种以大量听力和阅读理解活动进行的二语学习实践最后取得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我一贯主张教育是门科学,其中的一点就是理念的推出和效果要经过调查研究来证明。看看北美教育家是如何来考证这种二语教育方法的。在2002年,加拿大康可迪亚(concordia)大学教授佩西赖特邦(patsy lightbown)和她的同事发表了他们对这样教学方法下的学生进行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这样方法进行2年的学生和我们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几乎取得了一样的进步,有的还比传统方法下的学生习得的更多。这个结果和提出听读法时的设想效果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佩西并没有就此停止,她继续进行追踪研究,再过了3年,当这些孩子到了8年级的时候,又重新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这种听读法进行二语习得的孩子在理解能力和对口语输出的某些方面几乎仍和正常教学方法下的孩子取得同样的进步。但是在对二语能力的其它方面的测试,正常二语教学方法下的孩子则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写的方面的能力高高超过听读法下进行二语习得的孩子。在这项研究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因为北美的二语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致而不断进步的,所以这项研究中与听读法进行对比的两组孩子所接受的分别是两种不同的二语教学方法。2年的时候进行的是传统的单词语法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当下主流学校运用的英语教学方法。而5年的时候进行对比参照的则是采用了很多现代的二语教学方法的。荐于这样的细节,2年的时候得到的两组效果相同的结论是限于对听读方法和传统单词语法机械训练两种方法之间的对比,无法证明听读方法和北美最新的对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二语教育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给概括抽象一下: 
  
2年的效果:听读法>=传统机械训练式的 
5年的效果:听读法<=现代二语教育方法的 
  
如果想求证听读法和现代二语教育方法在2年之后的差异,这个思路一般就可以作为一个教育调查研究的课题的命题了,但很遗憾,这个教学法在北美已经消失了,那么取样就不可能了,对比研究也就无法进行。对于再过了3年的追踪研究,听读方法下的孩子在这种方法下跨度为5年,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证明这种以大量听和阅读为二语习得的方法为教育手段下的孩子和现代的沟通式教学方法下的孩子在5年后的差异是在2年前就开始了,还是5年产生的差异,但是我看到了一个个案,就是新浪少儿英语频道落地高端访谈中一位家长的发言,她表述她的孩子从2岁半开始听读的英语启蒙之路到7,8岁的时候遭遇瓶颈,这个时间跨度是4年半左右。 
  
其实2年产生的差距还是5年产生的差距有什么所谓呢?仅就5年效果的对比研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了。 
  
这里我结合中国儿童英语启蒙的实际情况就这个对比研究来提两点我的看法仅供参考,对于这个对比研究,对我们中国儿童的英语启蒙还有一层因素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那就是在这个对比研究中的加拿大法语社区的孩子们是在esl(母语为非英语,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大环境下,就是说在加拿大这个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个对比研究中两组孩子虽然都是以法语为母语的孩子,他们总有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真实英语,有进行英语体验的机会。而对于中国儿童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是外语)的现实状况,中国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真实英语体验互动的机会,如果也是按照这种方法来进行英语启蒙教育,那么这种5年的时间跨度下产生的差别是不是更大呢?我无法证明只能推理。 
  
  
关于启蒙阶段听说读写能力的关系的问题 
  
该书就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这个问题提出在启蒙阶段,如果听和读的能力能够过关,说和写则很容易上台阶,只需要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就可以了(p189)。这是一个对语言能力各个方面的关系的概念不清楚而产生的误解。北美的教育研究早已经证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能力,和母语的阅读能力,英语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都是相关的,就是互相关联影响的意思(请看fitzgerald,1995;garcia-vasques,1995等相关研究)。如果把听说读写能力比成4条线,那这4条线必须编织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体综合性的“毛衣”。二语习得听说读写能力是编织在一起,互相契合的,每个能力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新加坡政府教育部在2003年公布的课程设置指导纲要中就特别强调了在学前班活动过程中强化口语的指导要求,新加坡的官方幼儿园绝大多数是使用英语为日常语言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突出强调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大量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决定,无论从做决定的方式还是具体做法,我们中国都应该借鉴。 
我在加拿大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多加关注那些口语能力发育迟缓的孩子的口语能力。对于英语是二语口语能力滞后的孩子,要在日常教育中给予特殊针对性的教育影响。也正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北美教育研究证明孩子英语第二语言的口语能力和以后的阅读能力的正相关关系,才有美国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中专门从事语言矫正理疗这样的专门职业,而这个职业的从业资格则是一定是这个专业的硕士才可以。这足以见得美国教育对儿童早期口语能力的重视。 
  
还有从二语习得本身来分析这个问题,口语如果要说得流利而准确是所有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要面临的大挑战之一。因为口语是说的同时还要想,说的过程还要对二语的综合处理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实践才能变成一种几近母语的条件反射(automize能力,二语的这个能力是需要无数次实践,真正运用语言来实现的)。比如孩子学钢琴,是能够读谱,知道了指法,到需要的时候就很快就能弹出来吗?显然不是。这里不仅仅有手指的灵活训练的问题,更有大脑处理这些思维活动的自动化的过程的问题。就中国孩子英语启蒙,英语是外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身就先天缺少在真实英语环境真实体验的实际情况,我们中国孩子的启蒙线路应该是如何通过对北美二语教育初级阶段对口语能力培养和中国儿童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参考北美儿童esl(英语为第二语言)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口语能力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国儿童英语启蒙中的口语能力培养问题寻找乐鱼手机官网入口leyu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回避。回避就意味着在二语初期阶段的功能骨架残缺了。该书作者认为听,读上去了,以后孩子的口语能力自然会上去,这和北美就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孩子英语学习的研究成果是相悖的,尤其中国孩子还身处在英语是外语的环境中。 
还有就是写的问题,这个写在启蒙阶段,不是该书说的写作(p.189)。很多人以为写就是写字或者写作,其实这是对“写”这个概念在儿童期独有的表现的不了解。儿童期写的能力,比如孩子的涂鸦也是写的能力的倪端。在启蒙阶段对儿童写的能力的培养不是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早早教写字儿的概念,而是如何为孩子在这个发展阶段提供相应支持和示范,与孩子在这方面发展的自然需求相结合,打下根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加拿大学早期教育讲到幼儿教室环境布置的时候,有一点就非常有趣,就是教室要有画和写的一块专门的地儿,这个地儿呢一定让孩子有非常容易的拿到笔和笔的机会,还要有适合写与画以及适合孩子身高的小桌子与椅子。让孩子在有这个意识萌发的时候能够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还有对孩子的涂鸦,我们老师更是非常认真地鼓励孩子来讲述,并通过开放式提问来培养孩子写的概念的形成和高端思维能力。我博客里有篇博文;《老美学前班孩子语言类作品展示》这个活动就是孩子口语能力培养和写的能力培养的一个综合活动。我的另一篇博文《泰儿的第一本“小书”》讲的是泰儿中文写的能力的形成阶段的一个表现 ;

下面这幅图是我这学期在华盛顿特区一所小学进行观察的时候拍下的一个学前班(pre-k)孩子的作品,这个教学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和写的能力的一个综合性练习。图中可以看出,左上角已经有字母形状出现了。展示的是孩子中文的写的能力的萌芽。这些就是孩子的写的能力的培养。本来想在这里附一个我家泰儿为我家厨房自制的“出口”的标签,这是他在看到很多公共场所的标牌之后回家自制的,这是不是孩子写的能力的培养呢?不凑巧,相机没电了,这个照片以后补上。 


下面这幅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作品,这个是一个阅读后的小组活动,有孩子的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就是阅读和说,写能力的共同培养的一个练习活动。从这幅作品和上一个图的作品比较,不难看出,孩子的写的能力的逐步升级,如果没有上面的“幼稚”,就没有这篇作品表现出来的“成熟”。所以听说读写,在儿童期都有其特殊表现,而且对后来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到预示作用。 





  
关于中国人单词量的问题 
  
我非常赞同该书对中国人的单词量的分析。该书指出,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不知道在段落和句子中的用法,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们自己的词汇量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词汇量少多了(p.169)。最简单的例子,girl这个词,这是一个小学英语词,我们学英语的时候都知道是女孩儿的意思,可到了英语国家,第一次发现有个白发老太说自己是girl的时候我在那里惊悚了半天,后来见识的多了才知道,女孩儿是girl ,老太太也是girl. 如果非要用语言区分,就有 baby girl 和 young girl 的表达,但不能说老太太是 old girl,这就是语言背后的文化了,在中国我们可以叫老年女性老奶奶,老人家什么的表示尊重,但是在欧美国家你绝不能在对他或她的称呼加个老字。 girl 这个词有女孩儿的意思,还包括年纪大的女人,如果我们从英汉得到的词再翻译回到英语,这个过程就把年纪大的女人这一个项目都丢了,这个就是我们中英对译来进行英语学习的偏差。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我们能说我知道 girl 是女孩儿,我就掌握了这个词吗? 
还有我以前博客里举的中式英语的例子有 development 这个词。这个词我在中国学的时候是发展,开发的意思,在中国的选择填空和英汉互译的考试中如果遇到这个词我都是会的,那么这个词是不是算在我的单词量里面?当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到商店去洗照片,幸亏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否则我没有学到这个词的另一个用法的机会了。我是比较能开口的那种,错了也不怕。当时我站在柜台前就想,乖乖,这个洗照片该怎么说呀?管他呢,先造一个再说,于是就和服务员说的是中式英语洗照片的对译,我用的是 wash film 这个表达式,人家真的就没懂,愣在那里,我赶忙拿出胶卷,人家马上 oh,you want to develop the film! 我赶紧说 yes. 回家后查牛津英汉双解词典,里面真的有显影的意思。我已经记不起来当时在国内学这个词的时候显影的意思是否被教过,但肯定是没用过,所以就不知道,所以就闹个中式英语笑话。按理说这个词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应该会了,但就在去年我回国给皮卡讲座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了一项美国关于 phonics 的大型长期追踪调查,我把英文的原文题目给大家呈现了,也呈现了我的翻译,这个题目是这样的,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cy achievement gap: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当时我把这个development 翻译成了发展,当时就是觉得有点别扭,因为阅读了全文,我知道这个鸿沟不是发展来的,而是原来就有经过一定时间逐步暴露出来的,用发展不是很恰当。可当时我这脑袋大概是被棒子打了,没想出什么合适的词来翻译。直到几天前,我在家闷头写东西,把这个调查报告拿出来重读,忽然一下恍然大悟,这个development就是显现的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和显影是一样道理的。我们在电影里都见过过去洗照片的镜头,就是在暗房里把胶片放到显影液里,胶片上的东西慢慢地就出来了,很神奇。同样是显影或者洗照片,汉语说的是把胶片放在液体里,看起来和用水洗是一样的,这个是从外观过程来表达这个事物的,而英语用显影来说“洗照片”,这个显现是说事情本来是存在的(在胶片上),但不被人们所能看见,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又表现出来而被人们看到或发现,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表达的。我不得不感叹一下,以前听过很多国人感慨中文比英文之高深,其实任何语言都是有精妙之处呀。这样我最后把调查报告翻译成了这样:读写能力习得的鸿沟的显现: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追踪调查。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就我原来在中国学的development,这个词是我单词量里的词,但当我需要它的时候,我无法把它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中国人自己计算的单词量的意义在哪里呢?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力的区别,这个我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谈,不想离题太远。 
  
关于路线图和100小时的问题 
  
该书的封底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路线图。如果按照这个线路图来进行,孩子从0岁开始磨耳朵,100个小时的练习就可以到下一步,情境对应读绘本,再100个小时,如果假定孩子一天进行一个小时的英语启蒙,那么100天之后就可以进行到下一步了,即使稍晚,2岁,3岁开始的孩子,在进行了整个200小时的启蒙就可以进行到自然拼读的学习了,这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也不符合esl儿童阅读发展的规律。在美国阅读研究中,在phonics之前,要有phonemic awareness一步,作者在该书里也提到了这个概念(p.42),只可惜没有足够的详细解释,读者非常容易飘过而去只多度关注作为线路图的自然拼读练阅读这一步中的自然拼读,其实作为esl儿童英文阅读能力的培养,phonemic awareness的作用并不逊于phonics,我去年夏天回国皮卡讲座的时候有个家长问我,孩子3岁是否可以开始phonics的学习,我告诉她不可以,因为太匆忙,并没有给解释原因,所以这里一并简单解释一下。 
  
还有100小时的练习的问题。这100小时是如何量化的,根据是什么?该书没有任何解释。。因为在这100个小时的时间里,施教者-家长,受教者-孩子,还有以何种方法进行,怎样进行,使用什么资源进行等因素都没有描述。换一个说法,就是虽然有了when ,但对how, why,who, where都没有描述,这样的结论还是非常需要推敲的。决定孩子在什么阶段进行什么样能力的培养和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一定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我以前在微博里提到过dap的概念,就是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直译就是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实践,这个是儿童教育的最高准则。在儿童阶段进行的无论什么名目的教育也好,活动也好,一定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以前在博文里也提到过中国儿童英语启蒙要在儿童发展和二语习得的纵坐标下综合考虑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孩子英语启蒙的时候,在几岁的阶段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开展这样的活动,要尊重大规律。 
  
前面提到了儿童英语启蒙要在儿童发展的平台上进行,该书也强调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作者也非常强调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不能不顾孩子兴趣硬来,如果毁了孩子的兴趣就得不偿失了,要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我非常赞同。我更建议中国儿童英语启蒙的过程帮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兴趣,利用孩子的兴趣构建和拓展孩子的知识结构。 
  
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 
  
该书能把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p.196,197)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说明该书的作者真的是用心了,他们不但有体会还有思考,非常可贵。我最感兴趣的是该书给举的一个例子,说同样的是讲party的主题,国内的教材说的是:在生日party上,这个是黄帽子,那是蓝帽子,谁喜欢黄帽子,谁喜欢蓝帽子……情节有的,但到国外看到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人家party上说的话,玩的东西,我们都不了解,学这样教材的孩子遇到party的真实场景,自然就傻在那里。 
  
我非常赞同该书作者在这点的把握,这个其实就是新兴的中式英语的缩影。就好比拿个cheese cake(乳酪蛋糕)的盒子里面装上一套煎饼果子,那不是真的!无独有偶,去年有家国内的少儿出版社要出版一个儿童英语教材,让我给友情看一下。当时在他们给我的材料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样品章节,其中就是作者设计了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忘了带午饭了很难过,然后周围的孩子就是发扬友爱精神,分别告诉这个孩子,你可以吃我的啥啥啥。每个孩子都说一遍。我明白教科书的编纂者在这里是在运用情境教学的原理,所以他们编了这样一个情境,然后通过孩子的这些对话,让孩子熟悉 you can… 这样的句型。我当时就对这段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不是一个国外真实生活的场景,因为北美孩子食物过敏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在幼儿园,在社会上大家都知道不经过父母允许不能给孩子食物,就是在costco这样的超市里经常有的食物样品免费试吃的活动,如果孩子自己去拿,试吃服务人员都会告诉孩子,让你的父母一起来才行。这个纯粹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分享食物是一种美德这样的文化理解造就的一个假洋场景。在这样的假洋场景下学的语言是语言的功能性的偏差和文化的偏差。我很遗憾国外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在中国儿童英语教学上被演绎成了假洋场景   中式英语的情境了。 
  
所以我非常赞赏该书能意识到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同时我也要提醒大家,这不仅是儿童英语启蒙,也是我们当下整个的英语主流教育中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目标语言在其所在文化背景中的真实环境,忽视目标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个文化因素,不仅仅是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传统节假日的了解之类的内容,有着更广泛的内涵,以后有机会再说。这种高度,不仅仅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其他语种的外语教育都应该,就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考量非常之重要。很多文化内涵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就丢失了。在刚刚结束的马大的一门课:special education and oral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esol 的课堂上我把这个生日party帽子颜色的例子讲了,讲的过程中我故意打了个伏笔,我只是说在一本中国儿童英语教材里,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生日聚会,教孩子说生日帽子的颜色有红色的,绿色的等等,同学中所有母语是英语,还是tesol老师,都瞪个眼睛,不明白为什么要在生日宴会上说人家帽子的颜色?其实这些老美tesol老师不明白这几句英语吗?当然不是,她们是被这样的场景下说这样的话给惊悚了!这门课的lavine 教授马上提出,看看那些“双语”的儿童读物,(在以一种目标语言的文化思维下的单纯语言转换所产生的双语读物)所引起的文化内涵丢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博士论文的课题。所以我非常认同该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认为这是一个在我们外语教学中要有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要埋下的一条根基。 
即使能意识到这点,真正要做到这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在一篇大概是两岁宝宝有输出的博文给的视频链接一个绘本馆的教学视频上看到一个外教领着一些中国小盆友唱英文歌,《10 个小印第安人》,小盆友高兴,妈妈们坐在附近也高兴,孩子们学啦。儿歌,亲子,外教,手指游戏 … 几乎是要啥有啥呀,这个场景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我在微博里小小地测试了一下,问了几个博友,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其实问题就是出在这首儿歌上,这首歌在北美幼儿园早已经不唱了,因为歌词中有历史上对北美土著居民的贬义和所引起的政治敏感。由于这首儿歌的旋律还很符合儿童特点,所以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们唱这首儿歌的时候,都用teddy bears或者别的什么中性名词,比如snowman,monsters啥的来代替小印第安人。我现在在美国看到还有从国内来的人如果是在需要给孩子唱儿歌的情况下唱这首歌,我很理解,因为这个就是国内教过的英文儿歌,但这的确非常不符合现代北美社会的大背景,就好比你去见一个很久没有见面的人,本来是要和人家谈生意,可你偏要在不经意间提到人家年轻的时候偷东西的不光彩的事。这个就是虽然语言本身正确,但却不合适宜的例子。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我们就要有的培养孩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考量是孩子真正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世界的沟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绝对不仅仅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 
  
关于美国教育部学前班阅读标准 
  
对于该书给大家呈现的美国教育部学前班阅读标准,和我对美国教育部的理解不同。虽然都是教育部,但美国的和中国的完全不同。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不同,美国是联邦国家,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美国各个州掌管着各自的教育,近年来推行的大纲,也不是美国教育部负责的,而且也得看各个州自己的意愿。美国教育部不负责具体的教育课程管理这样的工作,这里我拷贝一段美国教育部网站上的原文: 
“thus, the department does not 
establish schools and colleges; 
develop curricula; 
set requirements for enrollment and graduation; 
determine state education standards; or 
develop or implement testing to measure whether states are meeting their education standards.最 
these are responsibilities handled by the various states and districts as well as by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of all kinds, no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所以当我读到该书所述:“浏览美国教育部的网站发现他们对于各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竟然如此详细(p101)。”我就非常好奇了,我查了一下该书书后的参考文献部分,有美国教育部网站的网址,;这和我所掌握的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也不一样,我特意核实了一下,用google 直接搜美国教育部 education department us 得到的网址是;前面提到的根据该书参考文献给出的网址,根本是一个无法访问的网址。但愿这仅仅是印刷错误。 
好了,说的太多了。就象文章开头我陈述的立场,我真诚希望我在这里能够抛砖引玉,大家一起理智公正地讨论,探寻儿童英语启蒙的科学之路。国内有关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书我只读了这本和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两本书,其他的国内这方面的书我听说好多,比如那些个体经验总结型的,也许对家长有参考价值,但我真的没有时间一一拜读。 
我非常希望公正客观的做法不仅仅局限在儿童英语启蒙这个领域里,对整个儿童教育,都能够把很多问题拿出来,客观理性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成长,共同探究科学的儿童英语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平和讨论应该成为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常规方法。我更认为这样一种做事方式比问题本身还重要。

前班(pre-k)孩子的作品,这个教学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和写的能力的一个综合性练习。

下面这幅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作品,这个是一个阅读后的小组活动,有孩子的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就是阅读和说,写能力的共同培养的一个练习活动。


赞2
收藏15
11年前
收一下,很专业
11年前
zqwang88 收一下,很专业
她写的太专业,我来减缩下。
1。这是和原文互补的文章,重点说明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
2。教育是有科学依据可以遵循的,违背发育规律,只会给自己和孩子增添更多的障碍和烦恼。
3。再就是任何语言都依存于社会生活,脱节了就是死的语言。

说的是大实话。什么是要点理解即可,具体还是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提供完美的环境,但这不妨碍大家向着目标努力。跑得快点的孩子也许潜力好些,也可能仅是穿了双好鞋。跑得慢的孩子不见得差到那里去。关键是适合家庭情况,适合孩子的情况,有个好心态去面对。
11年前
xjmomo 她写的太专业,我来减缩下。 1。这是和原文互补的文章,重点说明听说读写是相辅相...
现在英语学习方法是强调听和读了,说和写确实很难提供完美的环境的,不知道原先李杨那种每天大声朗读背诵原版英语有没有用哦?

现在大家确实在英语上花得时间太多了,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11年前
安妮的书我也读过, 比较强调听和读, 作者很中肯,就事论事,这里面的确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11年前
xjmomo 她写的太专业,我来减缩下。 1。这是和原文互补的文章,重点说明听说读写是相辅相...
太长太专业了,再加上我没看过安妮的书,幸亏你帮我们划重点 :-)

总体书评的是不是肯定了安妮的思路, 但是批评了在语言教学上的专业性啊。

不管怎样我要去买本路线图拜读下
11年前
cathywamg 太长太专业了,再加上我没看过安妮的书,幸亏你帮我们划重点 :-) 总体书评的...
>总体书评的是不是肯定了安妮的思路
是的

>批评了在语言教学上的专业性啊
弥补了一下对说和写的认识。尤其经过一个长期的学习积累后方法上的不同会带来巨大的差距。
11年前
我渐渐开始明白,学英语也许应该是从“我为什么要学”开始。
团长发的那篇《一个台湾人想要告诉孩子的世界》给了我很多启发,对孩子来说,她到底为了什么去学习英语?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为得一个好分数?大家都在学?

我总觉得从女儿的反应来看,她是在被动的“学”英语,你给她一点,她就学一点,你不给她,她还乐得不学。

英语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不能让她明白这点,或者她就算明白了还是不愿意,那也许我就不用去想太多了。

我的任务不是帮助她学英语,而是让她整明白她为什么要学英语,接下来要怎么选择,要怎么做,在她,而不在我。
11年前
huanglifree 我渐渐开始明白,学英语也许应该是从“我为什么要学”开始。 团长发的那篇《一个...
我有一个朋友,送孩子去美国过了一个夏天。然后那个孩子就回来说,他发现自己仅有的那点英语也不会让他死掉,他觉得足够了。他发现没有英语,他的生活也依然还是快乐的。所以他妈妈就不坚持让孩子去留学,学英语。因为孩子自己有选择了,家长应该尊重这种选择。同去的另一位朋友的孩子是个女孩,却坚定了留学的决心。孩子是不同的,没必要大家都一样。

我觉得姚姚还小,你还是可以不断给点小刺激,机会,让她尝试这种语言和环境她喜不喜欢。比方美国的短期夏令营等。这样你就能知道这个孩子真正会不会产生兴趣。
11年前
xjmomo 我有一个朋友,送孩子去美国过了一个夏天。然后那个孩子就回来说,他发现自己仅有...
我就打算想法儿刺激她呢 世界太大太精彩,不会英语处处受限。
我是希望她能找到动力自己去学就好了,为我学和为她自己学效果差很多。
11年前
huanglifree 我渐渐开始明白,学英语也许应该是从“我为什么要学”开始。 团长发的那篇《一个...
关键国内各方面发展水平都不够完善,无论以后姚姚干什么,当达到一定水平后,必然面对英语这个坎,水平达不到,就是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包括中文、历史啥的。。。。
更多

推荐阅读

5岁
7岁
日志
7岁
日志
7岁
日志
18个月
7岁
日志
6岁
日志
xjmomo
xjmomo
作者热门日志
 赞21 · 收藏73 · 评论31
 赞13 · 收藏76 · 评论19
 赞11 · 收藏30 · 评论51
 赞5 · 收藏7 · 评论57
 赞4 · 收藏22 · 评论3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