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人口负增长背后,是上亿女性的默默“罢工” -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2017
2019-1-17 21:30 转载 · 图片12

作者 / 翩翩 碗仔

最近,微博有个热搜叫“中国人口负增长”。

 

2016 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7 年出生不但没有如预期般多出生 343 万人,反而减少 63 万人;2018 年不但没有如预期一样多生 79 万人,全国活产数反而少了 250 万人。

 

那么,为什么当今年轻人不愿意生小孩呢?想要生小孩,到底要想清楚哪些问题?

 

我想,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

近日,一份《拯救中国人口危机刻不容缓 —— 中国生育报告 2019》以「2018 中国人口负增长」为关键字上了微博热搜。

这份报告的研究团队,是去年以 1500 万高年薪入职恒大集团、引起全网讨论的经济学家任泽平所组建。

报告撰写团队连用了多个「前所未有」,来强调中国生育率下跌的严峻形势: 

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当前不仅远低于 2.45 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 1.67 的发达国家水平。

 

如果仅看 1980-2015 年,则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前所未有,该时期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上升 7.6、9.0、13.8、6.5 岁,远小于中国的 15 岁。

 

我们预计中国将用约 22 年、即于 2023 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 10 年后即 2033 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 年达 30%,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

 

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

经济学家和治理者眼中的生育率下降是「危机」,失去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当然是巨大的打击。

最直接的影响是,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系很快就会出现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最终劳动力不足、以及基于此对产业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会转化成经济压力分摊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2017 年有 6 省养老金入不敷出,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 2.65,有 7 个省的养老金抚养比已降至 2 以下。

图片来源:微博

或许只有这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经济上的切肤之痛,才能让国家真正意识到,生育这件事巨大的公共价值。

多年来,千万、上亿女性在生育这件事上创造的价值、付出的代价一直是被无视的。

 01 

是时候重新为女性的「生育」工作定价

生孩子、带孩子,实际是被划分到无报酬且无地位的「私领域」工作——比不上「赚钱养家」来得重要。

于是,女性付出的生理代价、时间、精力、情感劳动、孩子对母亲自我的吞噬、职场歧视、专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一直被视而不见,仿佛空气和水一样理所当然。

女性大多只能自己背负一切,靠对母职「伟大」、「爱」的信仰、以及对孤独终老的恐惧,来说服自己忍耐、付出和承担。

而社会则习惯于享受她们的劳动成果,却没意识到她们也会有厌倦、罢工的一天。

而当这种厌倦、委屈和拒绝积压成势,全国人口低生育率已经积重难返。

图片来源:微博

没有廉价的工人,就留不住大规模的制造业工厂;没有廉价的「母亲」,也就留不住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

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女性承担了数代的「廉价母职」,如今只是默默地「罢工」、乃至「辞职」。

如果不是今天生育率如此之低,对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伤,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以及多年来受惠于人口红利的经济体和精英个体。

毫无疑问会继续无视「生育」的价值,以及背后千万普通女性所承受的不公正待遇。
 

人口负增长、生育率下跌、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 在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呼吁「为国生娃」是有点可笑,就好像老板让员工为公司奋斗,但是不发工资只谈理想一样流氓。

只要父亲在养育中继续缺位,女性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企业要为女性员工生育承担更多的成本、职场性别不平等无法缓解。

那么生孩子对女人来说就永远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愿意做「亏本生意」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是时候重新审视「生育」这份工作的公共价值、并重新思考分配制度了。

毕竟,发展是为了人,而不该让人牺牲个体幸福来成全发展,那是本末倒置。

抛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单一逻辑,生育率下降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
 


 02 

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人口下降似乎已经成为「危机」,但是低生育率数字的背后,同时存在着令人期待的丰富性。

80 后、90 后、00 后们旺盛的生命力、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不可逆转的现代性的一部分。

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小镇,千千万万人的婚姻观、生育观念正在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其中蕴含着多元生活方式的可能。

报告中也提到,晚婚晚育、单身丁克削弱了生育基础。

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这是历史原因,歧视性的「一胎半政策」、出生性别偏好,都是今天性别比失衡、未来育龄女性规模下滑的诸多原因之一)。

其中,25-30 岁生育旺盛期妇女 2017 年约 7200 万,预计到 2030 年将降至约 4100 万,降幅约 44%。

图片来源:微博

要知道,2015 年中国的单身女性(报告中用「剩女」)已经 600 万了,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那就是说,不仅主力育龄女性人数变少了,她们中间还有一大批人根本不想结婚。

而中国的生育是以结婚为前提的,即使结婚,又有相当一部分不想生育 ——

2003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户籍家庭中占比约为 10% 左右,且呈上升趋势。

当然,和单身社会趋势紧密相连的另一个问题是单身女性的生育权。这也是提高生育率的一个可操作、有意义的方向。

图/建议使用的单身女性,而不是「剩女」一词

应该说,从随波逐流地繁殖后代,到怀疑、反思、做出不一样的决定,这是思想更成熟的一代人。

他们不是迷茫、原子化的「人口」,而是有个体意识、懂得优化自我选择的公民。

就像经济的「增速换挡」一样,不管主动被动,我们的人口看样子也在「转型升级」了,只不过阵痛过于剧烈,让人一时不适。

 03 

惩罚性措施不如奖励性措施
 

国家当然很着急,且已有所行动,开始催婚催生。

「单身税」、全面二胎、离婚冷静期…… 不过所有试图促进生育的措施,最终还是要靠女性的子宫来落实。

而生不生,这个决策权正越来越多地回到女性自己的手中。

也就是说,哪怕我们是男权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也必须考虑女性的权利和需求了。

作为一位 25-30 岁之间的、单身、也不怎么想生育的育龄女性,我看到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条热搜,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忍不住笑出声。

想想曾经覆盖全国一半人口的「一孩半政策」(编者注:指的是从 1984 年起采取的在大多数农村第一孩为男孩的不得再生,而第一孩为女孩的农户在间隔 4 到 5 年后允许生育第二孩的弹性计划生育政策。),女性曾经在法律上公开被当作半个人来对待。

而今天,这「半个人」组成的群体,却成为备受关注、寄予厚望的「主力育龄女性」,承担着缓解老龄化、盘活经济的重任。

作为一个连延续自己 dna 都不太在乎的小小个体,我们哪里还会被「为国生娃」这种宏大话语所打动呢?

想让人们「为国生娃」,还是得靠双赢的举措,尤其是对女性权益的保护。

减轻她们的成本,增加她们的收益,投入产出比合适了,自然就会有所缓解。

像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过包括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仅不到 10%,总和生育率接近 2。

而日本传统性别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停留在1.4左右。

 

其「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较为普遍,职场性别歧视严重,在家庭和工作冲突下越来越多日本女性放弃结婚生育,1990-2015 年 50 岁以上女性终身未婚率从 4.3% 激增至 14.6%。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人口负增长的背后,

是每一位不帮忙带孩子的父亲,

是每一个暗中询问女性求职者婚姻生育状况的企业,

是每一个批准/执行「一胎半政策」的人员,

是每一个心心念念想要孙子的老人,

是强化性别分工刻板印象的大众,

是每一个无意识对女孩说「找个好男朋友比什么都重要」的普通人……

都不是无辜的。

老龄化与负增长,照目前情况来说可能难以避免。
 

如果治理者真的关心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个体需求和生存状态上,来考虑政策的制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橙雨伞


赞14
收藏23
5年前
只要父亲在养育中继续缺位,女性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企业要为女性员工生育承担更多的成本、职场性别不平等无法缓解。
5年前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5年前
高房价 高教育成本 高养老成本
5年前
女性压力确实太大
5年前
作为妈妈,又要带孩子,又要上班,还要顾家,爸爸呢?只用赚钱,赚的还不一定很多,所以生孩子最后就是妈妈辛苦,所以,生了一个就不错了,二胎是不会想了。
5年前
果断收藏下好文章!
5年前
夏目♬桐人 作为妈妈,又要带孩子,又要上班,还要顾家,爸爸呢?只用赚钱,赚的还不一定很多...
的确是,我身边很多女的比老公的收入高!男人普遍对孩子不太上心,就是偶尔陪陪。
5年前
法律不保护已生育女性的婚姻,不维护女性的权益,女性越来越自我保护和独立起来了,最终就是这个结果。
5年前
古代的女性生几个孩子然后相夫教子孝敬老人的过一生,而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5年前
看到单身女性的生育权 我默默的在心里笑了
更多

推荐阅读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14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
网站地图